close

阿公去接翰翰

 老師說到大草原玩得時候額頭被蚊子叮了一小包   有幫翰擦藥

回家 玩momo school             今天功課  寫名字

住對街的姨媽 到基隆時都會去買九如三明治 

   每回也都會拿二個要給翰吃 


masako姨媽說 翰變瘦 臉都小了  .... .. 有嗎?還是吃很多耶

活動力足    是結實

翰翰:姑姑  我告訴你一件事 ... ...

***的弟弟在7-11看到陳叔叔  他叫陳叔叔是臭老頭

姑姑:***弟弟年紀還小 他只是覺得這樣叫好玩吧

我們是大班的小朋友 知道這樣叫陳叔叔是不禮貌的哦

聽著美語CD播送著歌曲時 

 翰翰:我也來跳舞好了     Renee老師教過的

 還說Renee看起來像是姐姐(意思:看起來很年輕)

翰翰:吃火鍋的時候 大二班有人吃五碗    我吃三碗 ... ...


每天都要阿公給他錢 存撲滿

吃過晚飯休息一會兒  跟著阿伯到湯屋戲水   帶著水槍去

傍晚 又開始下雨了       明天起濕冷

下一張(熱鍵:c)

Abby妹妹_楚門的世界之3月5日

早上近九點半  早餐時間

今天要穿運動服



如何協助孩子培養親密的手足關係

◎ 古淑薰

 

「手足關係」,對一個人在人際關係的發展上有深遠的影響。因為手足間夾雜著種種情緒,手足間的關係是「既豐富又複雜」。寫作《老大老二戰爭》(註)的珍‧迪克與珍‧史迪森指出,手足之間會有「愛、崇拜、恨、羨慕、害怕、喜悅、保護對方、被惹怒、溫暖、快樂、驕傲等的感受」。因此,手足間的相處方式不僅影響一個人看待自己的態度,也會影響其日後與他人的相處方式。

珍‧迪克與珍‧史迪森還指出,父母的教養態度對手足關係有深遠的影響,父母若能在早期協助孩子建立和諧的手足關係,對孩子日後的情感表達與人際相處,會有很大的助益。

 

 

照顧者與順從者

    在對孩子的訪談中,許多孩子、不管他是老大或老么,都紛紛表示:「不喜歡爸爸媽媽老是要大的讓小的」。的確,當家裡有不同年齡的孩子時,父母大都會求年紀比較大的孩子扮演「照顧者」,年紀比較小的孩子扮演「順從者」的,常要孩子「大的讓小的,小的聽大的」。

對此,中華民國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理事長王貺懿表示,這種作法容易對孩子造成意料之外的負面影響。一方面,這會讓大的孩子不得不承擔許多責任,導致孩子常常必須武裝自己,不能在情感上、能力上示弱;另一方面,也容易讓小的孩子在順從的過程中養成愛依賴的奴性,或者,就根本認為自己是比較不會作決定的、是能力比較不好的。

王貺懿說,父母可以回想一下,在教養子女的過程當中是不是有些自己也還不清楚的,但是對孩子來說不盡合理的期待?例如,是不是希望有一個孩子趕快長大,幫忙承擔一些事情?是不是對年紀較小的孩子較為縱容?不自覺地對孩子造成差別待遇,也影響他們的手足關係?

王貺懿說,爸媽若希望大的孩子能友愛弟妹,最好不要用「要求」的方式,刻意去經營兄弟姊妹的關係,而是帶著他一起「分享」有弟妹的喜悅。孩子看到爸媽對待弟妹的歡喜與親切態度,他們自然也會以同樣的態度去對待弟妹。

 

 

比較

有些爸媽,則會不自覺地拿孩子來比較,導致兄弟姊妹之間產生隔閡。

已經在念大學的阿寬提到,從小媽媽就常拿他與小他一歲的妹妹來比較。他記得在念幼稚園的時候,媽媽就要求他們兩個要背九九乘法表,他一下子就背好了,妹妹卻還在背。妹妹背錯時,媽媽還會拿起三角板打妹妹。這些事情累積下來,有一回,他放假回家想要幫妹妹拿垃圾到樓下倒,妹妹卻忽然冒出一句「不用你來可憐我」。阿寬才發現,妹妹對自己似乎有著敵意,而這是源自媽媽不公平的對待方式。

事實上,即使孩子之間的年齡只差一歲,但他們在身體上與認知能力上的發展仍有差距,父母不應該把孩子放在同一個天平上比較。王貺懿指出,比較並不能激起兄弟姊妹之間的良性競爭,反而會離間他們的情感,造成被比下去的人,非但沒辦法肯定自己,也不能發展欣賞別人的能力。

而且在比較的情況下,孩子容易認為爸媽偏心,感受到爸媽對他們的態度與行為是不耐煩,或覺得爸媽是討厭他們的。王貺懿建議,這時爸媽不用急著替自己辯護,而是要反過來,傾聽孩子為什麼這樣說,再跟孩子表示:「你有感覺到媽媽(爸爸)偏心,糟糕,媽媽(爸爸)沒有這樣的意思,但以後我會特別注意。」

王貺懿建議,爸媽應該時常審慎檢視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是否強加自己的期待在孩子身上,造成他們壓力的來源。她也強調,爸媽應該把每一個孩子都當作獨立的個體,才能真正協助孩子看到彼此的需要。

 

 

將孩子的問題還給孩子

    兄弟姊妹之間的爭吵是爸媽最困擾的問題之一。屏東縣兒童及少年促進委員會暨青少年事務促進會委員黃俐雅表示,成長中的手足很容易因為一些小事而發生衝突,這是因為手足關係相較於其他人際關係有三個獨特性,所以,手足中的衝突其實是難以避免的常態現象。

黃俐雅說,第一,以身份上來講,手足是有血緣關係的,而且也有明顯的長幼大小之分。因此,手足之間沒有任何選擇性;第二,以空間來說,手足同處一個屋簷下,相處空間比較狹小,而且常常要共同使用一些東西,如書桌、電視、浴室等活動空間,就容易在使用上發生爭執;第三,以人的狀態而言,人們在外面比較有警覺性,容易帶有武裝,但人在家裡,是相對放鬆的狀態,比較能毫無顧忌地表現出自己的喜好與情緒,手足間因而容易出現爭吵。

而兄弟姊妹在爭吵時,多半會求助爸媽介入處理。許多爸媽會為了主持正義而介入兄弟姊妹之間的紛爭,但處理方式卻往往是急著把問題解決,決定誰對誰錯、或誰應該道歉、誰應該讓誰,常在沒有充分瞭解事情的情況下,就扮演著仲裁者或是法官的角色。然而,很多父母也發覺,這樣仲裁的結果,往往會讓吵架的雙方都不服判決,也常出現孩子認為爸媽處理不公、偏心的狀況。

這該怎麼辦呢?

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協會親職教育講師周玉筍表示,在手足爭吵時,父母若常常扮演仲裁者的角色,孩子可能會失掉自行解決問題的機會,反過來,孩子還會不斷來找父母幫他們解決問題,輸的那方會不斷上訴,會去找出很多證明對方不對的事情,造成問題不斷循環,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孩子不覺得問題已經被解決了,父母也會為孩子沒有學到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懊惱。

周玉筍說,其實手足之間的爭吵,剛好是孩子們學習人際互動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如何透過語言去表達他的需要與看法,如何與對方,這些都是很好的學習機會。如果爸媽當仲裁者,孩子會覺得,與手足發生衝突時只要找爸爸媽媽就好了,他們會失去向他人表達自己情緒與學習處理紛爭的機會。

有些爸媽,也許是因為擔心孩子之間的爭吵會破壞兄弟姊妹之間的情感,而急於想要出面制止。

不過,或許孩子對於「爭吵」的看法,與爸爸媽媽不同。有一位弟弟和一位妹妹的晏秀回想小時候和弟妹吵架或打架的情形,她說,其實兄弟姊妹之間的爭吵大都是為了芝麻綠豆的小事,之所以會打架,往往是因為覺得對方講不聽,或是不知道怎麼跟對方講。晏秀說:「那不是討厭弟妹,只是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跟對方說,於是就會扭打起來。」

那麼,爸媽可以怎麼去處理孩子的糾紛?周玉筍表示,當手足發生爭吵時,爸媽不用急著把這個問題解決,而是把問題還給孩子,鼓勵孩子自己去協調、解決彼此之間的紛爭。

周玉筍建議,爸媽在面對孩子的紛爭時,要先冷靜下來,想想你這時候要給孩子怎麼樣的學習。同樣的,爸媽可以扮演孩子的「傾聽者」、「同理者」與「反應者」。也就是傾聽、同理孩子的感受,協助手足把他們的問題,他們的需要更適切地反應出來,幫助孩子更瞭解問題所在,孩子就能用他們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中華民國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理事長王貺懿也表示,爸媽要相信孩子有處理紛爭的能力,在協助孩子時,儘可能跳過他們使用的攻擊性情緒字眼,而是協助他們,更清楚地表達自己,協助他們對話。

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協會親職教育講師周玉筍舉例,她記得有一次在營隊裡,有個小姊姊跑著來哭訴說:弟弟老跟著她,她已經跟弟弟說不要再跟著她了,但弟弟還是一直跟。周玉筍說,這時候如果爸媽直接要求弟弟不要再跟著姊姊,對兩姊弟是沒有助益的。爸媽應該協助兩姊弟去弄清楚彼此的問題在哪裡。

為了處理這個問題,周玉筍先問姊姊:「為什麼不喜歡弟弟跟?」姊姊:「他跟著我,我不舒服,我討厭!」接著,周玉筍將姊姊的心情轉達給弟弟聽,並詢問弟弟聽到姊姊這樣說的時候,是不是很難過?弟弟點點頭。周玉筍就鼓勵弟弟,將自己的心情告訴姊姊。就在弟弟表達出他的心情之後,姊姊發現,原來這個問題跟她也有關係。周玉筍接著問姊姊說,「那妳要不要問問弟弟,為什麼老是跟著你?」弟弟回答說「因為我喜歡你嘛!」。

談到這裡,孩子已經把自己心裡的需要講出來了,這時大人就可以試著把問題還給孩子。周玉筍接著問姊姊,「你不喜歡他跟你,但他又喜歡你,那怎麼辦呢?」結果,姊姊想出了一個辦法,她跟弟弟說,當他們玩「紅綠燈」時,弟弟可以跟著她,但是其它時候,她希望弟弟不要再跟著她了。弟弟欣然同意,兩姊弟很快地又玩在一起了。

周玉筍表示,這個時候父母還可以試著作一個「肯定者」,也就是讚美孩子運用了語言表達出自己的需要和情緒,也解決了問題。在這個處理紛爭的過程當中,孩子受到鼓勵與讚美,也就更願意以平和的方式去處理人際關係上的糾紛了。

 

 

利用個別陪伴、家庭活動,營造兄弟姊妹相處的愉快氣氛

   除了尋找處理孩子的紛爭的好方法外,爸媽當然還可以積極地營造手足之間相處的氣氛。擔任十幾次人本森林育活動員,與孩子有許多相處經驗的凌永提供了一個人本基金會常會提供給家長們的建議:爸媽每天都要盡量抽空個別陪伴每一個小孩,讓家庭中的孩子都能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兄弟姊妹之間自然會相處和諧。而且,在陪伴孩子的時候,父母要非常專心,要全心全意地去付出,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他完全被愛到。

人本基金會推廣部主任謝淑美也說,很多爸媽也許會認為工作已經這麼累了,很難撥出時間跟孩子相處。其實,營造跟每個孩子獨處的時間並不需要很久的時間,有時候只是走過去,摟摟他、抱抱他,也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你很在乎他。

此外,爸媽可以利用休閒時間和孩子一起安排家庭活動,全家一起做各種活動,例如一起去看書、一起出去戶外踏青、爬山或是烤肉、露營,創造全家一起相處的歡樂記憶,也有助於讓兄弟姊妹建立彼此的手足情感。

其實,爸媽只要以平和的情緒去陪伴孩子,欣賞每個孩子的優點,當孩子發生爭執時,多給孩子一點時間與空間去成長。你會發現,看著孩子們的成長與轉變是最美的事情。

 

*本文摘自人本札記 19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姑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