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哥哥指使妹妹

翰翰:我是國王  妹妹你去幫我拿那根棍子 ... .. 妹妹 你幫我牽滑板車

 ... ... 妹妹 你去幫我撿那個瓶子   ... ...     

妹妹很聽翰翰哥哥的話  都照辦呢

海風大  吹亂了頭髮


看見電視上小baby爬行比賽

姑姑:以前你和妹妹也都有參加過爬行比賽 翰翰:那我有得到獎杯嗎?




































對不起,我錯了

 中國時報記者 林照真

  你一定注意到了,台灣現在正陷入一片英語狂熱中,幼兒教育受到單一英語入侵呈現畸形發展,再加上家長們要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的迷思,在台灣,不到三歲孩子都在拚命學英文。幼教學界出身的張湘君,不諱言自己也曾經帶著女兒墮入全英語的神話世界,但當目睹許多怪誕現象發生後,張湘君頓時省悟,如今非常希望能以女兒學美語的苦果為例,喚回更多執迷不悟的父母心。
  張湘君是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所長兼系主任,她是幼教專業學者,留美回台後,自是頗為肯定英語的重要性。雖然現在台灣開始出現美語學習的負面討論,但坦白說,一開始,張湘君不但不反對全面學習美語,她甚至在自己的小女兒身上進行實驗,想試試藉著「浸泡式學習法」,讓女兒學得一口好英文。

學英文不是用「教」的,而是用「泡」的,對嗎?
  所謂「浸泡式學習法」就是把她不及三歲的女兒從幼稚教育起就送到全美語的英語環境中學習,回家時,雖然和女兒說的是中文,但家中電視只看英語頻道,弄得女兒直到別人家裡,才知道巴斯光年也會講中文。這樣一來,女兒學英文不是用「教」的,而是用「泡」的,希望在潛移默化中,不用移民一樣可以學英文到一定程度。
  於是,她的女兒像台灣時下流行的美語幼兒般,從小接觸最多的是外籍老師,美語幼兒學校嚴格要求「NO CHINESE」,一旦說了自己最熟悉的母語,就是「BAD GIRL」,女兒在這樣的環境下漸漸長大。但張湘君很驚訝,女兒身上竟看到太多問題發生了。
  純英語的學習對小女兒產生極不同的文化衝擊,因為待在幼稚園和外籍老師相處時間太長,女兒個性變得非常外向,在肢體上喜歡擁抱,會要求大人說「SORRY」,很多價值觀和父母明顯不同,言談間亦不排斥長大可以嫁外國人。
  同時,女兒自言自語時是說英文,講中文也是怪腔怪調,會說:「念我一本書」(READ M E A BOOK),張湘君要求她說中文時,女兒便說:「你好嗎?今天」、「我肚子很餓,現在。」
  台灣兒童學英語全靠老師輸入,而全美語的學費很高,但投資報酬率卻相對偏低,張湘君最後終於領悟到全美英語和移民到美國完全不同,台灣父母付的成本太高了。

要培養英語流利的庸才?還是培養英語說得通就可以的專業人才?
  此外,一般孩子約是從幼稚園開始學中文,但全美語幼教的孩子卻從小學一年級才接觸中文,已經比別人晚了三年多。張湘君的小女兒因此覺得中文太難,根本不喜歡中文,寫功課時很痛苦,也很勉強。純美語的學校從中班起開始教英文閱讀,所以英文是她閱讀的母語,相較下中文就難多了。自此之後,她的小女兒看到英文就覺得很親切,但看到中文就頭痛。
更嚴重的是,小女兒不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對西洋文化如數家珍,對中國的端午元宵則全無興趣,自我認同出現混亂。又因為泡在全美語環境太久了,孩子一口外國腔常被誤以為是小老外。
張湘君問自己:「我們究竟是要培養一個英語流利的庸才?還是要培養一個英語說得通就可以的專業人才?」

獨尊英文的情況下,反而排擠掉其他課程
  張湘君發現,獨尊英文的情況下,反而會排擠掉其他課程,更何況,這樣的孩子英文還不見得很流利。
只要談起台灣當前的英語熱,張湘君心中便是百味雜陳,女兒學英語的故事其實可以給很多心急的父母一個參考指標。
  如今張湘君非常明確地反對全英語的幼兒學習環境,但這個市場卻是擴張迅速,特別是在台灣七、八個縣市都已經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上英文課時,張湘君注意到幼兒美語生意突然大幅增加,更令張湘君憂心。
  張湘君指出,有很多全美語幼兒園根本是以補習班立案,安檢不符合幼兒園的嚴格要求,但政府都不管;也有些全美語的幼兒園以家長的支持作靠山,要收多少費用家長一定同意,對於上門評鑑的教授根本毫不在乎。
  張湘君說,家長會要求幼兒教師把證書掛在校門口,卻從來不要求看看外籍教師的學歷,只要長得一張老外臉就好了,也不知道這個老外是不是合格老師?因為家長根本不敢和老外說話,看到老外家長逃得比誰都快,把外國人高舉在上,心態就跟殖民地沒有兩樣。
現在,她的女兒每周六反而開始補中文,張湘君還考慮以後要把英文課完全停掉。孩子學英文的事令她感觸良多,張湘君注意到台灣家長從來不談不好的事,她提出警告又總有「狗吠火車」的感覺。張湘君前後兩種冷暖心情,又有多少人能體會? 本文轉載自中國時報



--------------------------------------------------------------------------------


創造幼兒語文學習的雙贏局面 國立台中師院幼教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陳淑琴
  近年來由於社會大眾對英語學習的迷思,以及非教育專業的執政者、英語補教業者和媒體的推波助瀾,幼兒英語教學已經氾濫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大型的幼兒園所一家家的成立,標榜的不再是園所的教育目標和教學特色,只是一味的強調雙語甚或是全英語的教學,似乎只要幼兒園所實施英語教學,就是品質的保證招生的鐵票。而一般家長也在不知所以然的情況下,對於標榜英語教學的學校趨之若鶩。令人憂心的是在劣幣逐良幣的情況下,許多正常運作的幼兒園所,招生人數銳減,士氣大受打擊。在近幾年來的幼兒園所評鑑過程當中,更是深刻體會到幼教市場這般畸形發展,我們除了深感痛心之外,更有一份責任感,是政府和學界應該站出來表示立場的時候了。
  國人大力倡導及早學習外語的根據,最主要的依據是來自神經語言學家Eric Lenneberg,於1964年所發表的論文「語言習得的能力」,以及1967出版的「語言的生物基礎」專書中,所提出的「關鍵期假說(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Lenneberg提出關鍵期假說,原本是針對人類第一語言習得而言,但是後來卻常常被誤用在學習外語和第二語言上。Lenneberg從生物學的觀點,認為語言習得在兒童期大腦左、右葉功能未分化前效果最好,過了這個關鍵期,語言學習就不可能學得像本地人(native speaker)一樣好,因此才會有語言越早學習越好的說法。然而大腦何時完成分化卻是眾說云云,有學者認為大腦左、右葉功能分化過程十分緩慢,大約從兩歲開始,一直要到青春期左右才會完成;但是也有神經生理學家認定,人類大腦是在九歲時完成左、右葉的分化;更有學者以為大腦功能分化應該更早,大約是在五歲時就完成了;更有人甚至堅信大腦分化在幼兒期約兩、三歲就完成了。對於何時為大腦完成分化的關鍵期眾說分歧,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不晚於青春期,也就是說如果關鍵期的假說成立的話,只要不晚於青春期,任何時間開始學習語言都不嫌晚。
  對於提早學習第二語言,唯一獲得較一致肯定的發展優勢只有發音一項,但是國內外許多語言學者,卻提出質疑:果真愈早學英語,發音一定愈好嗎?所謂幼童學習第二語言的發音優勢,還必須有兩個重要前提配合,才能發揮其優勢效能:一、模仿標的必須是正確的的英語,二、必須有足夠的機會接觸英語。反觀國內的兒童英語教學,在合格師資普遍缺乏的情況下,大多數學童所模仿的標的並非正確英語。而標榜外師任教的全美語學校或語言補教業者,所聘用的外師大多為會說英語,卻未必具備正確英語教學理念的外籍人士,他們不熟悉語言教學法,不清楚學生的發音問題,如何幫助學生發展正確的英語音韻系統?此外,以目前我國的語言使用環境和習慣而言,學習者接觸英語的機會明顯不足,而業者又急於呈現教學成效,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強教大量的單字、語句,教學者往往快速的唸個一、兩次,就要求學生跟著唸出來,在語料輸入不足,缺乏足夠的語言資訊的情況下,學生自然只好以自己熟悉的母語語音,來替代目標語的音韻系統了。如果國內的英語教學的師資、教法、環境一直不改善的話,就算學生早早就開始學習英語,還是無法達到早年學習語言的優勢發展。
  語言學者Krashen曾經提出「情意濾網假說」的理論,他認為焦慮、缺乏信心、低學習動機的語言學習者,其情意濾網會自動過濾掉一些有意義的語言訊息,讓這些訊息無法進入學習者的語言學習中心,嚴重影響語言的學習效果。因此,如何營造一個無壓力、鼓勵的、接納的、以及能夠誘發學習者學習動機的學習環境,其實是語言教學的第一要件。反觀國內的英語教學,不論是幼兒園、小學,或是國高中的語言學習環境,都無法做到提供學生一個無壓力、鼓勵的、接納的學習環境。尤其是所謂的全美語教學的幼兒園所,其「No Chinese」的策略最為人所詬病,幼兒往往會因為使用自己的母語而被處罰,造成許多幼兒情緒焦慮、挫折感、喪失學習興趣。為了避免犯錯被罰,有些孩子甚至寧願整天閉口不說話,試想語言學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能不斷的練習使用新學習的語言進行溝通,如果孩子不願意或不敢開口,喪失練習的機會,學習效果當然不好。
  除此之外,「No Chinese」帶來的不只是孩子負面情緒的問題,甚至影響幼兒的生活教育和價值觀的培養,以及更嚴重的文化認同問題。曾有家長分享一個值得大家深思的外語學習經驗,這位家長的小女兒在一所全美語幼兒園就讀,學習狀況原本還算順利,但是有一天孩子回家就哭喪著臉,說她不想上學了,原因是她當天在上課時為了幫助旁邊聽不懂英文的同學,說了中文被同學告狀,老師不但罰她站還給她一個「sad face」。幫助他人原本是父母老師最希望孩子培養的美德之一,但是這個孩子卻因為幫助同學而被處罰,我們懷疑這位家長將如何教導孩子幫助他人的美德?況且世界上可能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國家,會為了學習外國語言而禁止自己的國民說自己的語言!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常因為說了自己的母語而被處罰,她/他會喜歡並以自己的母語為豪嗎?如果孩子從小只知道Halloween, Thanksgiving, Christmas,而不知清明、重陽為何物,將來她/他會認同自己的文化嗎?語言學習脫離不了文化情境,使用一種語言自然必須接受該語言相對應的文化,過度強調某一種外國語言和文化(這個現象在全美語的教學環境中最明顯),勢必會淡化其他文化甚至是母語文化,為了學習外國語文,而喪失了孩子對自己的母語和原生文化的認同感,這個代價未免也太慘烈了吧!
  基本上,沒有人會刻意反對幼兒階段學習英語,也都肯定外語學習可以是幼兒語文學習的一部份,但是在目前一窩蜂的英語熱潮中,幼教業者為了快速讓家長驗收學習成果,完全不顧幼兒的身心發展與需求,排擠掉許多幼兒階段基本的學習活動,嚴重影響幼兒的正常發展與學習。此外,幼教機構裡所聘用的外籍教師絕大多數為不合格教師,這些外師鮮少具教育背景,更遑論幼兒英語教學及幼兒教育的專業知能。即便是稍具語言教學能力者,又大多對幼兒發展一無所知,無法提供幼兒適性的教學和生活輔導。幼兒階段過度強調外語學習的影響層面相當寬廣,包括課程方面:幼兒教育核心目標與幼兒學習重心,逐漸被英語教學熱潮所模糊、轉移、甚至取代;園所方面:增加幼兒園所聘用、培訓、溝通及管理外籍教師的困擾,面臨招生與維持幼教專業兩難的壓力;幼教師方面:幼教師的專業不受園方重視,幼教師不獲家長尊重;家長方面:加重家長子女教育負擔,造成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家長對於幼兒英語學習不適當的期望,過度注重學習成果;幼兒方面:加重幼兒的學習負擔和壓力,犧牲幼兒階段許多重要的發展任務和學習。筆者以為除此之外,社會和國家層面也會因此而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如果我們的幼兒與兒童接受的是極度強調外國語文和文化的基礎教育,從小不斷被灌輸外國語文比本國母語重要的觀念,我們不知道孩子有甚麼理由,要喜歡自己的語文進而認同自己的文化!
  事實上,大多數實施英語教學的幼扥機構,標榜的是雙語教學,那就更不應該獨尊英語!在雙語的環境中,不是中、英文的學習都應該受到同等的重視嗎?幼扥園所理當透過持續的親職教育,以專業說服家長和社會大眾,孩子進到我們園所裡,不僅可以學習自己的母語,也可以接觸外國語言和文化。語言只是溝通工具,是學習的媒介,不是學習的目的,更不是學習的唯一內容。許多研究證實,我們如果透過自己熟悉的語言進行各種學習,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反之則不然。我們在幼兒階段提供幼兒外語的學習經驗,目的是在豐富孩子的學習內容。我們可以鼓勵孩子接觸多元文化,但是把孩子變成外國人應該不是我們的目的。以目前我國的外語的使用習慣和學習環境而言,如果我們不適時適度調整語文教學策略,孩子非但無法全美語,反而更可能成為「全沒語」的一代。學校和家長應該共同創造幼兒語文學習雙贏的局面,讓我們的孩子不但外語好,本國母語更好!


--------------------------------------------------------------------------------

如何營造兒童學英語的環境?
~先打開眼睛比較實際~

口述─台北市外語啟蒙發展學會會長 李宗玥.整理─台北市外語啟蒙發展學會教師
張雅惠。
  許多家長曾問過這個問題: “如何營造兒童學英語的環境?” 是不是要在家中的冰箱,電視上貼上英文標籤才是”營造英語的環境”?
  與其營造英語環境,不如先教孩子把眼睛打開,其實生活周遭的環境早就充滿了英文。台北市外語啟蒙發展學會的會長李宗玥老師是這麼說的: 「其實台灣的孩子,生活中就可找到許多英文,只是他們都沒看到而已。而這也是很自然的現象,因為台灣的孩子是在說中文的環境下長大的,當然對中文比有感覺。巧克力糖的包裝上,斗大的英文字,孩子不看,看到的是旁邊一小行中文; 早就學過Milk這個字,卻視而不見,沒注意到包裝盒上的英文。台北處處有路標,英文拼法就寫在中文旁邊,孩子也容易只看中文,這時只要家長在經過的時候適時提醒,孩子慢慢就會養成看英文的習慣。
  打開隨處看英文的眼睛,菜單、符號、指標、商標、廣告、T恤上的英文字,處處都是看英文的機會。如果沒有打開會看英文的眼睛,即使絞盡腦汁去營造英語環境,孩子是不是還是視而不見呢? 」
  李宗玥老師的話一針見血!要幫孩子打開會看英文的眼睛,家長是不是先得把自己的眼睛打開呢? 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家長問與答Q&A

1. Q: 如果我的英文不夠好,如何幫助我的孩子閱讀?
A: 從這幾年的教學實驗看來,傳統權威式的英語教學的學習成效並未盡理想。現在比較重要且具關鍵性的因素,反而是讓孩子為自我的學習負責,那麼你的孩子將會更樂於自我學習,而您的英文能力對孩子的學習力也不會造成影響,我們有CD導讀與全文中文翻譯二者幫助您,您只需要在孩子需要幫助時支持並引導他們即可。
2. Q: 如果我的孩子根本不喜歡閱讀,怎麼辦?
A: 孩子不喜歡閱讀的原因,通常是閱讀的不愉快學習經驗造成的挫折感所引起的。家長給予壓力,甚至會增加孩子對閱讀英文童書的排斥感。其實,喜歡讀故事書是孩子的天性,只是需要讓閱讀生活化。我們可以選擇較生活化的書籍,陪孩子讀書是重要的起步,引導孩子欣賞插圖,並讓孩子依插圖猜測書中的故事,啟發孩子興趣之後,再把閱讀的材料遊戲化,先聽一次CD的內容,再和小孩一起把內容表演出來,或畫出圖來,或做一本屬於自己的小書,大量的鼓勵與讚美,相信您的孩子會慢慢愛上閱讀。
3. Q: 孩子是否需要在閱讀時學習字母與音的關係?
A: 英文是表音文字,中文是表意文字,您可提醒孩子注意兩種語文系統的不同。孩子有了字母與聲音的對應關係認知,才會慢慢將日後所吸收的單字分類、整合,而聲音、影像的儲存也較文字持久,良好的字母與聲音的觀念,可以幫助孩子記住更多的字彙。
4. Q: 我的孩子連國語都說不好,又如何學英語呢?
A: 幼兒時期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段,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有一些家長對幼兒學習美語的學習效果抱著存疑的態度,因此延誤了孩子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段,但另外也有一些十分積極的家長,非常想要把握住孩子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段,卻因此造成孩子的學習壓力,反而減緩了孩子的學習動機,扼殺了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就我們所知,許多在台灣生活了數十年的榮民,其鄉音卻未改,原因為何呢? 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語言學習與腦部活動有相當大的關連,進入青春期之後,語言的敏銳度會降低,在青春期之前,語言學習的效益是事半功倍,但是進入青春期之後,其學習成效就可能是事倍功半。有一些成功的範例,例如電台DJ David王和前外交部長胡志強的英文都很流利,而他們也都是在國中時期才開始學習英語的,但是多數的人在中學時期學習了至少六年的英文,卻仍然開不了口講英語。許多小孩都是從小學習台語與國語兩種語言,有時會產生語言借用的現象,但是小朋友了解這兩種語言的用意,並交錯表達,家長卻從來不憂心這種情形出現,如果我們讓兒童在日常生活環境中學習英語,兒童會自然而然接受英語,就不會對全然陌生的外語產生排斥。
如果您不認為孩子多接觸一種語言會是多一種負擔,那就讓兒童自小就快樂地接觸英語,兒童沒有升學壓力,正是學習英語的大好時光,不要因為您過度擔心而磋跎了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
5. Q: 孩子應該何時開始學習閱讀英文讀物?
A: 在閱讀過程中,年齡是可供參考的因素之一,但我們也必需因材施教,顧慮到孩子的個別差異以及興趣。如果我們給予孩子適當的引導,並尊重孩子的性向,閱讀就可以是一件很快樂的事,那麼,孩子不僅可以自我學習語言,更可以學習其它與語言相關的事物。
在孩子能夠獨立閱讀之前,孩子仍需經歷幾個必經的階段,如看圖說故事、手指認字閱讀、建立字音對立關聯、學習相關字彙、了解故事內容到討論內容等,我們都應該耐心陪孩子走過這些過程,才不至於扼殺了孩子喜愛閱讀的習慣。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如何學習國語嗎? 我們的父母親隨時會指著馬路上的廣告招牌,教導我們上面的文字,或是問我們上面寫些什麼,這也是學習閱讀的方式之一,父母們不會因為字的難易度而決定該不該教小孩,而是在有意義的情境下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學會了國語,不是嗎? 因此,無論孩子幾歲都可以開始學習閱讀,但是請不要要求孩子有超高標準的表現,抱持平常心,讓小孩自然的學習課程,效果會更好。
6. Q: 如何為我的小孩挑選一本好的英文故事書?
A: 挑選一本較適合孩子閱讀的英文故事書,應注意以下幾點關鍵因素。 (1)年齡: 閱讀寓言故事需要較成熟的認知背景,因此適合年齡較大的孩子,較大的孩子比較可以理解複雜的情節與隱喻。
(2)字體: 幼兒適合較粗黑、大的字體,可以增強其辨識能力,而一些冗長的書籍會影響幼兒對字與音關係的掌握。
(3)插圖: 有趣、吸引人的插圖可以培養孩子自動自發的閱讀習慣,並且可以提供孩子理解的線索。
(4)聲音的刺激: 聲音的刺激會幫助自學者學習字與音的關係,一片CD或是錄音帶都能幫助孩子掌握聲音並且正確的發音。

7. Q: 英文故事書每頁的英文字很少,是否值得購買?
A: 書的價值並不在於每頁有幾個字,字少並不代表孩子無法從中學習,學習外語和學習母語的過程極為類似,中文的幼兒書每頁的字也不多,語言的學習必須考量學習者的年齡和學習時間的長短而選擇不同難易度的教材或是讀本。
8. Q: 我還可以如何幫我的孩子學習閱讀?
A: 盡量讓你的孩子學習讀任何的文字,例如菜單、符號、指示、商標、漫畫卡通等所有文字,為孩子充分把握任何學習的機會,以便增強孩子的英文閱讀技巧。
9. Q: 我需不需要解釋文法給孩子聽?
A: 除非你想要解釋,否則可以視孩子的年齡與學習英語程度而定,閱讀最重要的是為了理解文章的內容,前後文的意義、插圖已對孩子暸解內文有很大的幫助,孩子可以在會話及寫作上運用他們的理解力,累積對語言文法規則的認知,不需要急著讓孩子學習文法。
10. Q: 如何營造英語學習的環境?
A: 假如你多留心一點,你就會發現,在目前的生活環境中,英文已是無所不在了,只是你以前可能都忽視了它的存在,因此營造英語學習的環境的優先要素是培養敏銳的英文感覺,如之前所題過的,帶領孩子閱讀英文的街道名稱英文菜單、廣告、傳單、說明書、旅遊資訊、報紙廣告、T恤上的英文單字等,這些都是隨手可得的材料,對培養英文敏感度有很大的幫助。另外你也可以租一些英文發音的卡通回來,剛開始孩子的注意力也許只停留在畫面與字幕上,但您可將孩子的專注引導至角色的聲音表達及美麗的配樂及歌曲,感受英文的節奏與韻律,或者再買一些英文兒歌錄音帶,陪孩子唱唱跳跳,也是啟發孩子學習動機及營造良好學習環境的方法。
除此之外,你更可以將家中的擺設用品做成英文標籤或識字卡,和孩子一一把字貼上,則舉目所見都是學習題材,而在書寫識字卡的同時,也可以讓孩子慢慢感受音與字的對應關係,這也是增進學習的良好機會。
11. Q: 我如何教導孩子有關於故事書中經常使用的過去時態?
A: 在實際生活的溝通中,我們往往會使用幾種時態來表達意思,讓你的孩子閱讀故事,可以幫助他們了解不同的時態表達,但不需要給他們太大壓力。當父母親的你可以幫助他們了解情節,但不需要講解文法,文法對孩子而言,是過於抽象且複雜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姑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