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翰翰:我和楊*宇去上KMI的時候  都是手牽手一起去的

我操作比較快得時候就等楊*宇  他比較快得時候也會等我

憶珊老師說KMI穿線的部份男生都會比較弱 可是我操作得好棒ㄛ

星期三要去渡假三天 我今天有跟老師請假了

我要帶大富翁還有水槍去玩

姑姑說明天要不要也把學校的直排輪帶回家來

可以到羅東運動公園還是冬山河親水公園溜溜

看見統一多多的廣告

翰翰:為什麼他們不要學羊說咩ㄟ(沒ㄟ)   要說吽(嘸)呢?

自己組裝的湯瑪士軌道火車組  還變化不同組合軌道



姑姑看著介紹美食的節目

翰翰:你不要看好不好?我肚子已經很餓 一直看會更餓呀

翰翰:如果貨車沒有人推 也不是電動的 會自己動嗎?

上次去BabyBoss的時候 那個哥哥怎麼說可以 他是呼攏我的嗎?

(還會說呼攏呢)

早上姑姑說今天她要去慈濟錄製之前浴佛節活動的節目帶

我一直叮嚀她要早點回來  並且要記得買我愛吃的東西哦

小雯有幫我收集open將的貼紙  我快要得到open將的迴力車了吧

我從傍晚到看阿夢的時間 陸續吃了甜的米糕  仙草 石花凍  二個半的煎包 ... ...





              

 

情緒管理讓手足和睦2009/06/04 洪蘭

一個國二的孩子寫信給我,告訴我「今晚弟弟又來找我麻煩,我想起老師的話就走出房間不跟他吵,他纏著我不放,我就騎腳踏車出去,晚風吹著很舒服,我集中心力去想愉快的事、去想下週的運動會,突然之間我發現我不再生氣了,我就回家去把功課做完了。」這孩子跟他弟弟不合,不肯讓弟弟,因此常挨打。他的弟弟功課比他好,父母喜歡功課好的,在言詞之間免不了有些褒弟貶他,弟弟就常欺負他。


有次段考,弟弟考得比他好,母親就責罵他說:「一樣給你吃、一樣給你穿,你多吃了兩年飯,功課為什麼不如弟弟?你的飯是吃到狗的肚子裡去了?」母親在弟弟面前說這些話傷了他的自尊心,他便在週記中透露出厭世的念頭:「我好想趕快死掉,再投胎做老二,我為什麼要讓弟弟?我又不是自己要做老大。我不要做孔融,為什麼每個人都要我做孔融?」他的導師看了緊張,便來找我。


我其實很同情他,因為要做到兄友弟恭,雙方一定要心甘情願,如果一方是被迫的,這情義就不在了,就不必強迫了。本來愛護弱小是人的本性,人天生有惻隱之心,但假如一方恃寵而驕,另一方就不會覺得他是弱小、需要保護,反而覺得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不平則鳴,就會吵架。所以做父母要公平,可以教哥哥友愛,但不能強迫,不能因為弟弟小就偏向弟弟,這會使哥哥心生怨恨,伺機捉弄弟弟,反而使兄弟感情不好。


但是人心不是機器做的,很難做到完全公平,這時我們要教孩子怎麼處理情緒,畢竟人家如何待你是操之在人,但是人如何看待自己是操之在己;我們不能改變別人的態度,但是絕對可以改變自己的看法。所以我就教這個孩子情緒產生與大腦的關係,告訴他,人一旦覺得自己被欺負了,便會怒向膽邊生,就要生氣;但是轉念一想,不值得生氣時,氣就生不出來。我叫他回想每次跟弟弟吵架的後果是否都對自己不利,如果吵架只是抒發一下自己的怒氣,並未帶來任何益處時,便不值得去吵,要立刻離開現場到外面去改換心情。我給他看了一些情緒的實驗,讓他了解情緒是操之在己,換個角度想,怒氣可以馬上消掉。我也告訴他成績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到了什麼,因為人生很長,人要看未來,不要在乎眼下,人成不成功不是看現在學業的表現,而是看後來事業的成就。我讓他把眼光放遠,從每天進步中慢慢恢復自己的自信心,我很高興他有把我的話聽進去。


兄弟鬩牆是每一個父母的痛,就連唐太宗那麼英明的君主,都會為了李承乾、李泰、李治的內鬥而欲拔佩刀自刎。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除了儘量做到公平,還要教會他們處理情緒,才能做到兄弟和睦。 (親子天下)

 

 

              

 

不讓孩子「成年」,只會累死父母2009/05/08 

洪蘭

一位朋友響應政府就業輔助計劃請了兩名年輕人,但是這兩個人遲到早退,遇事則推,而且擺明了反正是短期就業,「我不想學」,令他大搖其頭。


另一位朋友說他兒子國立大學畢業四年了,還沒有正式工作,每次去上班就抱怨工作跟他志趣不合、跟同事合不來,動不動就辭職,說「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爺家中住」,也令他煩惱不已,完全是張岱在《自道小康》中所說的「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鋤頭耶,太重;忠臣耶,怕痛;之人耶,有用沒用」。假如國家栽培出來的學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企業界不能用,我們要這些學生做什麼?為什麼現在有這麼多年輕人沒有上進心?


最近有研究指出現在幼稚園教得太早,在孩子大腦還未發育好之前,教以前一年級才學的東西,使學習變成挫折。的確,任何事情超越能力就變成壓力,既然是壓力,當然不會主動去做,逼急了,孩子會採取逃避的態度,就像大人碰到壓力會逃避到酒精中,孩子碰到壓力便逃避到電玩中,恐懼學習的孩子就愈來愈多了。


尼采曾經寫過一篇論文談主控力(the will to power),其實,人都想控制他的環境,連兩個月大的嬰兒都希望做他自己命運的主人。


實驗者在嬰兒搖籃上裝了一個動作感應器,他只要頭一動,搖籃上的走馬燈就會動,嬰兒發現這個祕密後就會不斷的轉動他的頭,看著會動的燈高興的咯咯笑;控制組嬰兒睡同樣的搖籃,也有著同樣的走馬燈,只是沒有感應器,不能自己控制走馬燈的動,但是走馬燈仍會動,設定好了每一分鐘轉一下。結果這組嬰兒就安安靜靜的躺著,不會去動他的頭,也不會笑。


因此主控力是個強烈的動機,驅使孩子去探索。如果什麼都是別人安排好了,自己不需用大腦,只要跟著做就好的話,孩子會很快失去動機,變成叫一下,動一下的木頭人。我們看到凡是注重學業成績和升學率的國家,如日本、韓國,都有很多啃老族的青年,對人生不抱希望,也沒有自主謀生的動機。


孩子並不會長大就自然變成大人,他需要教導與角色模範,如果每天把孩子關在補習班,他是沒有機會學習這些的。上週我去台東的太麻里,發現香蘭部落的孩子做完功課後會去一間中間可以升火的小木屋,是部落提供男孩們談心的地方。在那裡,孩子透過部落的其他男性角色模範,學習如何做大人。


「成年」在所有動物中都是大事,遲遲不讓孩子「成年」只會累死父母。目前的教育好像愈來愈符合時代的需求,我們該認真審慎的去思考,為什我們的教育會製造出不知人生目的為何的大學生呢?(本文出處:天下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姑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