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于美人育兒觀點~拒絕體罰

文/聲活工坊 授權刊出


★拿色筆亂塗沙發

 

Max,你覺得小孩如果做錯事情,父母應該怎麼對待他們?」

「要溫柔地說,不行的話,~還要繼續再說。」

「用打的有沒有用?」

「那只會讓小孩覺得很害怕!還想再去做…」

「我以為罵了打了你們就會很怕,然後不敢再去做。」

「我們會很怕,但是不會改變。」

「不會改變?」

「對!不會改變…」

「是你這樣還是很多小孩都這樣?」

「很多小孩都這樣!」

「你喜歡人家很溫柔跟你說…」

「對!」

「所以,當你媽媽應該要很溫柔才可以…?」

「呵呵…沒關係啦。」

(摘自于美人與Max的俏皮對話)

 

★用欣賞鼓勵孩子解決問題

 

有一次我在廚房忙,那兩個小傢伙竟跑進來跟我說:「媽媽,我們要一條抹布。」我就拿了塊乾的抹布給他。後來,小傢伙又說:「媽,我們要濕濕的抹布…」我就換了一條濕的給他們;可是這時候我就很想知道,嘿…這兩個孩子不知又做了什麼亂?於是,我就跟著走出去看。

 

我一走出去,就發現兩個人很認真地在用濕的抹布擦沙發。原來,他們用色筆,把扶手的沙發布塗得花花的。我就問:「是誰做的?」兩個人這時候就推來推去,Max說是MinaMina說是Max塗的。後來我說,如果都沒有人承認,就通通罰站十分鐘!

 

罰站過程當中,相對於Mina安靜,Max可是一直碎碎念。於是這時候,我選擇先穩定情緒,克制自己不打小孩,想讓孩子有穩定的成長;而且如果動怒打完小孩,通常會讓自己的心情非常不好。

 

我有個機會 和史英 教授談過,他說:這是多麼珍貴的學習過程。第一,兩個小孩才三歲而已,並不知道色筆塗在沙發布上,竟然不能像用橡皮猜來擦掉般簡單。他們一定是用乾的布擦過卻擦不掉,兩個人竟然這麼聰明智慧,會想用濕的抹布再擦擦看,結果濕的抹布也擦不掉。在這過程當中,他們也緊張害怕了,而且仍然試圖去解決這個問題。

 

又再過了一天,兩個小孩子又跑來廚房跟我講:「媽媽!沙發那個布,我們已經都弄乾淨了。」我不太相信,因為那是前天發生的事情,怎麼會擦乾淨呢…。結果原來他們是把沙發扶手的布,原本塗花花的地方往下折,然後把乾淨的那一塊往上撐起來,所以原本畫花的那個部份就好像不見了。我當場又驚、又氣、又好笑,就用了欣賞的角度再看這兩個小孩子。

 

他們試圖在解決問題,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叫「遮蓋法」,於是我向他們表示:OK!媽媽知道了,你們在努力把這個件事修補好,但請以後不要再這樣畫了。果真,他們以後就沒有再去亂畫那塊布。這過程讓我學習到,不要先出手管教小孩,如果貿然出手可能會有很多後遺症與麻煩。

 

★拒絕體罰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當然也被打過。常常自己也覺得沒有做錯,只是沒有照著大人的意思。像小學時數學考不好就被打過一巴掌,可是顯然成績不會因為這樣就變好。有時候,我們更應該思考,大人的意思究竟何不合理。當我們選擇不打小孩的時候,更能讓我們去想、去試其他的溝通方法。

 

我偶爾也會對孩子大聲,但這就是底限了。可不可以讓我們都舉起手,宣誓「絕對不打小孩…」不體罰不代表不管教,而是我們用正面思考的方式,用說理的方式來管教孩子。


以上資訊,轉摘自于美人《育兒美人,七年之養》有聲書

(資料來源:聲活工坊文化事業 提供)

 

 

 

 

于美人育兒觀點~生死話題   

文/聲活工坊 授權刊出 

 
「Max,你愛不愛媽媽?」
「我愛~」
「可是媽媽如果老了會死掉,會到天上去,那你該怎麼愛我?」
「就是好好活下去!」
「可是也可能有一天…萬一你開車比我先『走了』,我一定很傷心,那我該怎麼繼續愛你?」
「妳也要好好活下去。」
「那我們就約定,不管誰先走,對方都要好好活下去。」
「好~。」
(摘自于美人與Max的感性對話)

★我們家的生死觀

去年父親節,我問孩子想送給爸爸什麼樣的驚喜。兩個小傢伙跟我說:「我們決定要做一個豐盛的晚餐給爸爸吃。」所謂「我們做」,就是他們決定菜,而我做!

當天,我們決定要吃牛排,Max和Mina兩人可真是開心極了。當晚大家正在享用鮮美多汁的大塊牛排,沒想到Mina卻突然發出痛苦的聲音,她一時臉色脹紅,好像一時喘不過氣,快要休克的感覺;Mina後來跟我說,她根本沒辦法呼吸。

我們當時感覺不妙,替她做緊急處理,還好把她救了回來。原來,她咬一口切得太大塊的牛肉,她又硬吞,就哽在喉嚨不上不下。原本是一個很歡樂的全家聚餐場合,突然來這麼一個小意外,真是有點措手不及。

其實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是這樣,意外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你永遠不知道是明天先來,還是無常先來;所以,對「生死問題」能早早有一個定見,也是我認為親子溝通非常重要的一環。

我特別跟孩子溝通這個問題,也是受到我在「美人晚點名」節目中,所訪問的一位女畫家柯淑鈴的影響。當年柯姐說出這個想法,是因為當她孩子還在青少年時,她罹患了子宮頸癌。她非常擔心,自己如果走了,孩子怎麼辦…?

於是,她開始帶著孩子去看靈骨塔,去看墳場,讓孩子直接去接觸「人都會死」這件事。當時柯姐跟孩子說:「無論什麼時候媽媽走了,都要答應我好好活下去。」

所以,我有時候也會問Max和Mina:如果有一天媽媽離開了這個世界,你們該怎麼辦?剛開始小傢伙都哭了,說:「媽媽不可以,你不可以離開我們!」再來他們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經過好多次的溝通,我們現在有了一個約定,你只要再問他這樣的問題,他就可以有一個非常清楚的說法:「就是好好活下去。」

那如果有一天是小傢伙要先走呢,當他們也這樣問我的時候,我也會很清楚篤定地告訴他們:「媽媽愛你們的方式,就是會繼續好好活下去。」生命就是這樣,我們用什麼態度來面對是很重要,不論如何,我們都該好好活下去。

大家可別笑我「三八」,跟這麼小的孩子說這種事,這是我們該面對的,不是嗎?

 

下一張(熱鍵:c)

 

【于美人:穩定自己的情緒,孩子才能穩定的成長】

◎撰文/人本教育基金會 (本文刊登於4月26日的國語日報)

明快,直率,是許多人對于美人的印象,于美人堅持不打小孩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打完小孩會讓自己的心情不好,所以我不打小孩!」篤定的語氣,反映出體罰從來就不是她的選項,「打小孩?這麼可愛怎麼打的下手?」

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于美人說:「我是成長在50年代的人,我當然也被打過,很多的經驗是,我不覺得我做錯了什麼,只是我沒有照著大人的意思而已,像國中有一次數學沒有考好,我就被老師打了一巴掌,但是,我也沒有因為被打了這一巴掌,數學就開始變好。」于美人認為,大人打小孩,常常是因為小孩沒有遵循大人的意思,表面上看起來,問題出在小孩不願意配合,但我們更應該深究的是,這些「大人的意思」到底合不合理?

工作量這麼龐大,回到家還要陪兩個小孩,難道于美人不會有受不了的時候?「當然會有,」于美人緩緩的說:「像是兩個孩子一直吵、互不相讓的時候。遇到這種情形,我就是耐著性子和他們談,或者,暫時離開現場。」于美人認為,透過說理,孩子感受到問題被認真的看待,也就不會用激烈的爭吵來博取大人的重視,反而可以很快的化解衝突。「當你很清楚選擇不打,你才有可能去想、去試其他的方法,我偶爾也會對孩子大聲,但這就是我的底限,我絕對不會打小孩。記得有一次,我對兒子大聲說話,兒子就跟我說『媽咪,我不喜歡你這樣大聲跟我講話』──這就是他學會解決問題的表現,我們不是希望孩子能夠成為有想法、會表達的人嗎?我們不是希望孩子有心事都願意跟我們說嗎?不打小孩,才有機會讓孩子恣意發展他們的生命。」

于美人能夠這樣把自己的情緒照顧好,得力於她看待孩子成長的角度很特別。她說:「當小孩需要花很多的力氣去跟爸爸媽媽謀合、去試探大人的底限在哪裡、去處理我們在情緒上的互動,小孩自然就沒有時間去思考學會其他的事情,那麼,小孩當然要胡鬧!胡鬧,其實是孩子在釋放求助的訊息,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會引發那些失序的行為,最後,變成大人自己的困境。」

「穩定情緒。」快人快語的于美人,精準扼要的建議所有爸爸媽媽:「穩定自己的情緒,不打小孩,孩子才能穩定的成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姑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