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翰:老師說園長媽咪下禮拜要考試


 

翰翰:明天要穿運動服  下午要去表演

(金山鄉母親節慶典  翰園所大班小朋友受工商婦女會之邀 參與演出)

天氣漸漸暖和了 啦啦啦 可以不用穿大衣  不用穿很多的衣服了

啦啦啦    我愛夏天 可以吃剉冰   可以去玩水

我有幫忙姑姑換床單唷!

姑姑說天氣變熱了 容易流汗  所以要我學校的午睡寢具每星期都要帶回來洗


再來說學校的事吧!

姑姑:林*恩對你很好耶  運動會那天分你零食吃  明明你自己也有一份

翰翰:別人的比較好吃啊!何*瑄也是我的好朋友了  ... ...

老師隨車 我們到大二班的教室  ... 我和楊*宇  童*業坐在一起

楊*宇和大二班的羅*悅呀二個人 .... ... ..  (嘰嘰喳喳ing)


愛睏嘍


下課後  阿北有帶我去走一走     到香草花源戲水

我今天有吃apple造型蛋糕   太陽餅  玉米水餃  哥哥學校烘烤的餅乾

還有鳯梨


 

 

 

          

孩子22歲才懂父母心

天下雜誌 更新日期:2009/05/06 17:55 文/陳念怡

母親節將屆,空氣裡充滿著感恩的氣息,但是天下父母心,孩子何時才能真正體會?答案是,得等到他過了22歲生日。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子女在22歲時,才會開始感激父母為他們所做的一切;25歲時,愈來愈能接受父母的意見。

馬克吐溫的名言寫道:「當我十四歲時,我發覺我父親竟然如此的無知,我根本受不了他;但當我二十一歲時,我對於這老傢伙七年來發生的轉變,感到非常的驚訝。」根據英國最新調查,大部分的子女開始改變自己對父母親的看法,都比馬克吐溫晚了一年。

調查了五千個家庭後,英國市調公司「OnePoll」公司發現,孩子眼中的父母形象、對父母的態度會隨著年齡而改變。孩子小的時候非常崇拜父母,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是他們模倣的對象。

小孩十歲之後,正處狂亂青春期,此時會認為父母管得太多,讓人備感壓力,屢屢挑戰父母所設下的界線,在這個階段,他們眼中的父母變得粗野、嚴厲且保護心態過強。

不過,等到孩子一離開家,或外出求學,進而到外地工作,他們反而懷念起父母在身邊照顧自己的日子,接著便進入了所謂的「反省期」。這時,孩子不需事事順從父母,而且必須獨自做出許多重大的人生決定,諸如財務、戀愛關係和健康的調整等,他們才意識到,過去父母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突然間,孩子才驚覺,原來父母的存在一直都是不可忽視的支持力量,從此,孩子對於父母的關愛也不再視為理所當然。

而孩子不同的人生階段,對父母的態度也有所差異,調查指出,子女二十二歲才懂得感激父母;二十五歲時,愈來愈能接受父母的意見,會尋求父母關於金錢、健康等方面的建議。

生了小孩,則是自己和原生家庭關係的重大轉捩點。超過兩成的受訪者表示,在歷經了好幾個月的無眠生活,為孩子生病擔心不已,努力成為新手好爸媽的同時,對父母的敬意也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孩子一生一定要學的兩種才藝

作者:安宇寧  出處:親子天下

為了培養興趣,讓孩子贏在起跑點上,送孩子去上才藝班已成為一股熱潮。然而坊間各式才藝班林立,到底哪種類型的才藝班最適合孩子?專家建議,孩子一生中一定要學一個動態的才藝和一個靜態的才藝…

台灣各式各樣的才藝班林立,相對反映了社會的需求量大,但長期觀察芬蘭教育的陳之華發現,孩子在課餘、假日「玩才藝」,絕不是台灣人的專利。很多歐、美家庭的孩子,從小就徜徉於各式音樂、藝術、舞蹈、運動之中。差別在於,這些我們視為額外加諸在孩子身上的「才藝」,他們卻稱之為「興趣」(Hobby)。


也因為這樣的出發點與認知,即便面對各種對才藝班的質疑,陳之華還是讓兩個女兒一一接觸了不同的「才藝」活動,因為她相信這對她們人生的啟蒙有絕對的幫助,「她們悠然其中的喜樂,成為我最大的安慰與鼓勵。」


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所長簡楚瑛表示,孩子有興趣,父母才讓他有機會多方嘗試是比較理想的,但父母切記不要急著認定孩子學什麼才藝,就是具有那方面的天賦,「我們的家長太急了。現在連大一、大二都開始不分系了,在幼稚園、小學階段,更應該多讓孩子嘗試、經歷。」家庭EQ發展協會講師陳素芬則提醒,學才藝如果是出自孩子的興趣與決定,比較能產生正面的效應,當孩子遇到低潮,也比較願意去面對、承受。


「孩子的一生要學一個動態的才藝和一個靜態的才藝,」親職教育專家、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饒夢霞主張,她的大女兒學科成績不好,但在舞蹈上找到了熱情與自信。她認為才藝可以陪伴孩子一生,孩子在才藝學習裡的成長,絕不是智識教育教得出來的。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認為,若因孩子學才藝,家長跟著學到相關知識,更從中得到樂趣,進而提升生活品質,也是好的。所以他把「學才藝」這件事倒過來看,才藝是個「引子」,而不是「終點」。


台南大學諮商輔導系副教授蔡麗芳反思,其實學校課程也提供了人文藝術領域及體能方面的課程,「如果學校正規課程已能夠滿足孩子,孩子不一定要另外去學『才藝』。」「需不需要學才藝牽涉到個人的價值觀,其實沒有定論,」簡楚瑛建議,父母考慮要不要讓孩子學才藝時,應該先問問自己為什麼要讓孩子學才藝?學才藝的目標是什麼?孩子有沒有興趣、興趣在哪裡?
那麼該如何看出孩子有沒有某方面的興趣?或是孩子對什麼都說有興趣,怎麼辦?


史賓塞(Herbert Spencer)在《史賓塞的快樂教育》中提到,孩子在哪方面有潛能,便會在哪些方面表現出興趣,每一種興趣都對應到孩子的某種潛能,如果充分表現出來,就是專長。


親職教育專家、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饒夢霞則認為,家長自己要用心觀察、留意,當孩子做什麼可以很專注,甚至廢寢忘食,那很可能就是孩子的興趣所在。此外,家長也可以做一些能力區分性向測驗,或是請教與孩子接觸最多的老師,多管齊下,結果應該八九不離十。


不過饒夢霞建議,父母和孩子討論後,不要幫孩子決定,把決定權留給孩子,「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寫書法搞不好會弄得髒髒的,孩子如果好高興,那就是他喜歡的。」


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所長簡楚瑛則提醒,要判斷孩子的性向其實不是簡單的問題,尤其很多家長認定孩子的興趣時,往往是家長自己的補償心理投射。


孩子學習的影響因素很多,很多家長看得太簡單。孩子學鋼琴,便覺得他這方面很強,「摸到就是了嗎?又不是抓周,」簡楚瑛嘆道,孩子抓枝筆,將來就很會寫作;抓錢幣,將來就很會賺錢?還是這只是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一種預期的自我應驗。


台南大學諮商輔導系副教授陳素芬認為,家長可採取播種的態度讓孩子多方嘗試,讓孩子明白事情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麼難,同時也讓他有放棄的自由,因為那是人的天性,未來會在何時發芽也不可知。(本文摘自《選才藝班/夏令營關鍵100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姑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