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老師發回上次健康檢查的記錄單

醫師結論及建議:

1.口腔保健不足 並應定期會診牙醫師(刷牙要更澈底)

2.雙耳耵聹栓塞請至耳鼻喉科門診追蹤治療(需就診)

其他檢查都無異樣、正常

明天姑姑要帶我到耳鼻喉科看診 給醫師耳鏡檢查、清耳垢

姑姑打了電話詢問過學校健檢合作的啟新健檢中心

醫生說栓塞的狀態 不要自己亂挖耳朵 要去耳鼻喉科處理

聽說很多小朋友都有這個問題


 

 

若耵聹在外耳道內聚集過多,影響聽力或誘發炎症,則稱為耵聹栓塞。造成耵聹栓塞的原因有兩方面,其一為患有外耳道炎、化膿性中耳炎、經常挖耳或在粉塵較多的環境中工作,使外耳道皮膚常受刺激,致耵聹分泌過多;其二為外耳道狹窄、骨疣、異物存留等,使耵聹排出受阻所致。

   耵聹栓塞形成後,可使聽力減退、耳鳴、眩暈或反射性咳嗽;遇水膨脹時可致突聾;刺激外耳道皮膚出現糜爛、腫脹、疼痛或流膿。耳鏡檢查可見外耳道為黃色、棕褐色或黑色塊狀物所阻塞,質硬如石或質軟如泥,學名“耵聹栓塞”。如果不及時處理,往往會造成患者聽力下降,甚至耳道炎症。從這個角度講適當的挖耳還是必須的。


 

耵聹栓塞又稱耳垢栓塞(cerumen impaction),即耳垢把你的外耳道塞住了,建議盡早至耳鼻喉科就診

若耳垢積存過多形成「耳垢栓塞」則有可能影響聽力,有時會因遇水膨脹而造成聽力突然惡化、耳鳴、耳朵悶塞,甚至耳朵疼痛的情形

造成耳垢栓塞的原因可能有下列幾種:

1、排除耳垢的功能較差

2、油耳

3、不正常的清理耳垢將耳垢往內推。病人輕則感覺耳朵悶塞,嚴重的甚至栓塞的耳垢,因為吸水而引起耳朵脹痛。平時外耳道進水時並不需要特別清理,只需頭側位使水自然流出即可,否則常會愈清愈忙。
耳垢栓塞常需要點耳垢水數天,將耳垢軟化之後再由醫師將耳垢取出。假若常有耳垢栓塞的現象,則必需定期找耳鼻喉醫師幫忙清理,以避免嚴重的栓塞造成不適。

簡易耳垢清理法

一、勿將任何東西插入耳朵,以免刺破耳膜,即使是棉花棒或手指都不好

二、滴一、兩滴雙氧水、礦物油或甘油等居家常備藥,將耳垢軟化,讓多餘的 液體流出, 重覆兩三天後,耳垢軟化便可開始沖洗。將溫水輕輕噴入耳 道,注意不使水流壓迫耳 道,待水流出後用吹風機吹乾

三、滴幾滴酒精也有助於蒸發耳內的水分

四、清潔耳朵不可太常,一個月一次就夠了,否則會將耳朵裏的保護層沖掉

五、耳朵若有阻塞或聽力喪失的問題,應立即就醫,若未及時治療耳朵感染可能造成永久性失聰。

清理耳垢時必須小心:

很多人會問:「耳垢需要定期清理嗎?」其實大部分的人並不需要,因為人體的外耳道表皮發展出一套精密的「自清」功能。特別是在成人,因耳道較寬,鬆動的耳垢在咀嚼、講話時可以自行排出外耳道。它可能經由在耳道深部新細胞形成時將老細胞逐漸往外推出或是在表皮細胞分化過程主動將角質層往外排出。在逐漸往外移動的過程中,角質層會形成一道道波浪狀堆積,最後在前緣碎裂完成脫屑過程。即使如此,還是有一些人有耳垢阻塞的問題,有時會因洗澡或游泳時不小心讓水流入耳道內,使得耳垢膨脹進而造成耳道壓力感、漲痛感甚至短暫的聽力損失。若有這種情形,那就應該儘速尋求專業耳鼻喉科醫師的協助,千萬不可以自行嘗試以棉棒掏耳,如此做不只是將耳垢更往深處推,有時還會造成外耳道甚至耳膜的創傷。

(參考網站: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耳垢是外耳道皮膚上的耳垢腺所分泌的東西(耳垢腺只分布於外側1/3的外耳道),加上耳道皮膚落屑及空氣中的塵埃混合而成。耳垢分為乾性與油性兩種。小塊耳垢不會影響聲音的傳導,而且有保護耳道皮膚與防止異物入侵的功能,常會在睡覺翻身或洗頭洗澡時自行脫落或被軟化帶出。若耳垢積存過多形成「耳垢栓塞」則有可能影響聽力,有時會因遇水膨脹而造成聽力突然惡化、耳鳴、耳朵悶塞,甚至耳朵疼痛的情形。

父母自行幫小朋友清除耳垢,除了常將耳垢內推,日積月累形成「盯聹栓塞」外,也有可能造成外耳道皮膚受傷,繼而發生細菌感染造成外耳炎,如果耳棒不潔也可能引發耳道的黴菌感染,而最嚴重的意外是造成耳膜損傷穿孔。

建議父母不要自行為小朋友掏挖耳朵,最好能一年請耳鼻喉科醫師幫忙清除耳垢2到4次。另外,小朋友若因感冒就診時,也可請醫師幫忙檢查及清理耳垢。

本文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eWvc8PWCE0eAIdF39w4qf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二姑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